当前位置: 详细内容

特色小镇将超越开发区,成为招商引资和地方经济新模式!
文章来源: 本站原创  发布时间:2017-09-18  浏览:1069

  近几十年,以开发区为主的各类新城、新区、特区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力量,开发区模式创造了显著的经济绩效,但同样也面临土地供应、公共服务、等多方面压力。近日,党报官媒新华日报发布了一篇文章,文中认为,特色小镇的诞生,就是对区域治理模式的一次全新探索,是开发区治理模式在达到一定高度后的突围转型,其经验可以作为未来开发区模式转型升级之借鉴。


  一、特色小镇超越开发区模式,主要体现有4点!


  1.“特色小镇”是对治理要素的综合利用。

  “总面积3平方公里左右、核心区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”的特色小镇,不可能像过去开发区建设那样采用“摊大饼”的方式,通过粗放型经营推高经济总量。特色小镇的“特”,必须从创新中寻求、从资源优化重组中寻求,最终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。特色小镇战略是真正意义上的“底层要素创新”,也有力破解了传统开发区模式遭遇的“土地瓶颈”。


  2.“特色小镇”能有效回应多元化公共服务诉求。

  开发区模式秉持的是一种典型的发展型政府逻辑,经济成长指标是开发区管理机构的中心任务,其公共政策难以反映、平衡日益多元化群体的差异化诉求。“特色小镇”建设则把企业、创业人员、旅游者、本地居民等不同群体、不同层次公共服务需求融为一体,相互补强和增进。特色小镇战略实现的经济发展成就迅速转向社会建设成果,使全体社会民众可以更快分享经济、产业成长带来的好处,真正实现“人本”意义上的产城融合。


  3.“特色小镇”理顺了政府、市场与社会的关系。

  “开发区”模式下“管委会-公司”的组织架构使政府能有效整合、动员各类经济要素,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是引领者,而其他市场和社会主体是跟随者,市场机制服从于政治机制;但“特色小镇”则是聚合政府、市场与社会资源的空间与平台,政府资源能够利用“小镇”作为载体与市场、社会资源实现更好的协同合作。政府不再直接介入大规模的建设与投融资工程,政府“公权力”与市场“私行为”得到有效区隔,进而大大降低权力滥用的风险。


  4.“特色小镇”能形成有效问责机制。

  由于区域开发工程往往涉及多元要素,责任链条不够清晰,尤其我国对决策权的问责仍缺少有效手段,“审批制”园区设立模式往往存在责任虚置的问题。“特色小镇”建设则用“创建制”代替传统的审批制,“宽进严定”“能进能出”的原则,以及公示考核的流程,都保证“特色小镇”创建并非一劳永逸的过程。

641.jpg

  二、特色小镇仍处于探索试点阶段,首先要解决4个大问题!


要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、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深层次转换,亟待解决以下问题:


  1.发展理念转换的挑战。

  从传统的“开发”模式转向特色优势培育策略,需要政府尤其主要领导具有更加宽广的视野、更加长期的布局,避免“立等可取”“立竿见影”的惯性思维。对于很多习惯了传统“开发区”治理模式的领导干部而言,业绩理念要从“显性化”到“隐性化”转变,投资理念要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,经营理念要从直接操办转向培育、养成,竞争理念要从同业竞争走向错位竞争。


  2.政府能力提升的挑战。

  从开发区模式转换到特色小镇模式,政府不再直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,但这绝不意味着政府职能的弱化。相反,政府越来越多地要作为方向的引领者、规则的制定和维护者、制度的供给者,对政府的能力要求更高,新的角色要求领导干部、工作人员要有更多的能力提升。而这种政府能力的提升,是无法通过“全员招商”等简单方式来实现,需要创新制度、提升官员个人能力。


  3.优质化公共服务的挑战。

  早期开发区模式的竞争力主要依靠“政策扶持”与“制度红利”,通过特殊的税收、用地优惠政策增强外来投资的吸引力。随着开发区特殊政策逐渐取消,其竞争力则主要体现在产业链条完备、基础设施优越以及政府机构精简等方面。而“特色小镇”想吸引优质资本、打造特色优质产业,必须依托于更加优质的公共服务,这既包含了自然风貌、生活配套等“硬”设施,更涵盖优质化的医疗、教育资源、政府公共服务水平等“软”配套。


  4.特色优势产业营造的挑战。

  特色小镇的区位限制,使其难以通过大规模土地开发拓展产业规模,必须通过对既有土地上资源的优化盘活实现效益升级。提高单位面积、单位投资、单位人口的产出成为特色小镇建设的必由之路。但构建特色优势产业并不容易,如何判断特色小镇的准入门槛、严格特色小镇考核标准,避免特色小镇一哄而上带来资源上浪费,需要予以妥善应对。还要避免地方政府进行“土地经营”的冲动,防止特色小镇“房地产化”可能导致的房地产业对其他特色优势产业的挤出风险。

642.jpg

——特色色小镇策划、规划——


  特色小镇创建想要真正的实现落地运营,需要专业化的孵化器,提供从顶层设计到后期运营的全产业链服务。主要提供顶层设计、全要素导入、开发支持与EPC建造、及持续性后期服务,概括为“三划、四招、五引入、EPC 建造、三年服务”。



  以科学、合理、落地的顶层设计为指导,以产业资源、资本资源、项目资源、人才资源等全要素资源的导入为核心抓手,以产业孵化、企业孵化、IP 项目孵化等多层孵化结构为重要支撑,以品牌推广、创建辅导等后期持续服务为保障,为特色小(城)镇注入全方位的成长要素,是线上线下相结合,设计、建造、管理和运营相结合的一体化全要素孵化模式。我们将这一模式概括为“顶层设计 + 全要素导入+ EPC建造支持 + 持续服务”。绿维特色小镇孵化器所提供的主要服务可概括为“三划、四招、五引入、EPC 建造、三年服务”。 


  1、顶层设计服务

  顶层设计,是运用系统论的方法,从全局的角度,通过文化、资源、产业等多方面的资源梳理,寻找小镇的特色定位及特色产业,并进行整体 发展架构、空间结构、风貌景观、运营模式等设计,实现各方面、各层次、各要素的统筹规划,从顶层战略上给予特色小(城)镇发展的宏观指导。


  特色小(城)镇规划、特色小(城)镇投融资规划、特色小(城)镇三年/五年实施计划。顶层设计总体上包括一个城镇发展战略、一个产业规划、一个总规、一个旅游策划及概规、若干修规、一个城镇风貌设计、若干建筑与景观设计、一个投融资规划、一个三年/五年实施计划、一个城市品牌发展战略。

643.jpg

  特色小(城)镇规划,在实际操作中,应突破传统规划模式,以市场为导向,创新思路,以产业链整合为模式,有效利用各种资源,突破原有的项目推进和开发时序,将后期运营要素导入前期,在进行策划规划设计的同时,将优秀成功的 IP、品牌企业,成熟的运营机构、管理团队,以及投资、建造机构等,以专家、投资商、服务商身份,导入进来,形成全产业链的总体合理化方案,使得策划规划过程也成为一个推动项目落地的过程。同时,在规划过程中要坚持多规合一,即开发建设规划与旅游规划、土地利用规划、城市规划、产业规划、生态规划等协调,还要有效运用互联网思维,以大数据为基础,实现小镇规划中的基础分析、功能产品、保障体系、落地实施、城市营销等方面的突破。


  2、全要素导入服务


  全要素导入服务,即通过全要素招商大会,实现“四招、五引入”(四招,即:招投资商、招开发商、招运营商、招服务商;五引入,即:引入资金资本、智库平台、品牌企业、人才团队、IP 项目),从而为特色小镇的发展提供支撑。 

644.jpg

  全要素一体化导入模式


  全要素招商摈弃了“政府投资、招商引资”的传统做法,通过投资、开发、运营、服务全产业链的招商模式,保证了特色小(城)镇建设的切实落地。


  资源的导入是推动特色小(城)镇开发建设及落地运营的重要抓手,也是支撑其健康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。其中,资金资本是最直接的推动因素,包括各类政府资金、政策性资金、开发性金融、商业金融、社会资本等;

645.jpg


特色小镇孵化器全要素导入:四招五引入



  3、开发支持与EPC建造服务



  对于任何一个特色小镇而言,产业开发EPC即设计施工一体化,主要包括城镇建设EPC ,温泉、水乐园、漂流、游乐项目等旅游专项EPC和特色产业EPC 的设计、采购、施工、试运行服务等,需要大量的管理与服务支持。


  EPC模式下承包商对设计、采购和施工进行总承包,在项目初期考虑到采购和施工的影响,避免设计和采购、施工的矛盾,可以减少设计变更、项目成本,并缩短工期。

646.jpg


EPC 建造服务


  4、持续性后期服务


  如果只是交钥匙,没有“运营”这一软件服务,无法实现特色小(城)镇特色小(城)镇的建设目标。因此,建造期间,就应进行运营方案设计、营销方案设计、开业方案设计。特色小(城)镇的初步创建一般要经历3-5年时间,在这一段时间内我们将提供持续的后期服务,主要是为客户提供保姆式创建辅导、专业化运营支持、三年期托管运营及完美性移交对接,帮助客户进行项目运营辅导,及时解决项目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,具体包括城市品牌营销推广、规划及策略调整、招商运作、协助进行申报与创建、项目经营团队组建、项目人员招聘与培训、开业运营辅导、项目移交等。 

647.jpg


·END·

顶部】 【关闭